这两年,美国高校频频出现解聘风波,不少教授被学校无情解雇。作为一名被解聘的教授,我深感无奈和辛酸。以下是我的一些经历和思考,希望对和我同病相怜的同行们有所启发。
解聘缘由: Tenure难保
以往,在美国高校,获得终身教职(Tenure)的教授基本可以高枕无忧地干到退休。然而,近年来,随着高校经费缩减,学校纷纷违背承诺,解聘终身教职工,我也是受害者之一。官方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,如教学评估不合格、研究成果不佳、与同事关系紧张等。但说白了,就是学校想省钱。
失业困境:前景迷茫
被解聘后,我四处碰壁,投了很多简历,但鲜有回应。毕竟,我这个年龄,资历再好也比不过年轻学者。而且,我的研究方向比较小众,很难找到对口的职位。目前,我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,可谓英雄迟暮,令人唏嘘。
自我救赎:转型求变
失业的打击让我一度陷入消沉。但慢慢地,我开始调整心态,积极求变。我参加了职业培训,学习了新的技能,试着接触一些热门的研究领域。虽然转型之路艰难,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,总能找到新的出路。
给同行建议:未雨绸缪
对于仍在高校任教的同行,我建议大家未雨绸缪,提前做好以下准备:
加强教学和研究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。
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,与学术界内外人士保持联系。
关注业界动态,了解最新的就业趋势,积极拓展就业渠道。
结语
美国高校解聘风波给教授们敲响了警钟。终身教职不再是铁饭碗,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,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。同时,我也呼吁学校尊重教授的学术自由和职业尊严,不要轻易解聘终身教职工。
年份 | 被解聘教授人数 |
---|---|
2019 | 2,500 |
2020 | 3,000 |
2021 | 3,500 |